

南靖新闻网10月23日讯(作者 庄嘉润)奎洋的溪水依旧潺湲,集美鳌园的松柏仍挺立于时光深处,仿佛在静静守护着那些跨越山海的家国记忆。我时常驻足于各地侨史纪念馆,望着展柜里泛黄的募捐单据、斑驳的会议记录,眼前总会浮现出陈嘉庚先生振臂疾呼的身影——这位被毛泽东同志誉为“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”的先贤,用一生的行动,诠释了何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路上,闽南侨领从未缺席,厦门的陈嘉庚、漳州的庄西言、泉州的李清泉,都是把心拴在故土的人。如今行走在中华大地上,无论是集美学校的红砖校舍,还是南洋侨胞捐建的抗战纪念馆,都在诉说着他们当年的赤诚。
(图片来源:华侨博物院) 陈嘉庚的一生,是华侨实业报国与教育救国的典范。1890年,17岁的他遵从父命,从福建同安启程,远渡重洋赴新加坡协助打理米店生意。彼时的南洋,商机与艰辛并存,他从最基础的记账、进货学起,一双本可握笔读书的手,先练出了识货、经营的硬本领。后来他敏锐抓住橡胶产业的机遇,苦心经营数十年,建立起覆盖东南亚的橡胶帝国,成为南洋华侨中的实业巨子。但与其他商人不同,陈嘉庚始终将“利”与“义”紧密相连,他常对身边人说:“财自我辛苦得来,亦当为社会服务”。早在1913年,他便回到家乡创办集美小学,此后又陆续创办集美中学、集美师范、厦门大学,把赚来的财富源源不断投入教育事业——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,他为办学投入的资金已超千万元,而自己的生活却极为简朴,家中陈设简陋,饮食粗茶淡饭。 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。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心急如焚,当即发起成立“新加坡筹赈会”,率先捐出巨款支援祖国抗战。他深知,单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,必须凝聚全体南洋华侨的力量。此时,在印尼侨界颇具声望的庄西言主动与他联络——两人早因侨务工作相识,都怀着对故土的深切眷恋,此番国难当头,更是一拍即合。1938年10月,在陈嘉庚的倡议与庄西言的全力协助下,“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”(简称“南侨总会”)在新加坡宣告成立,来自南洋45埠的168位侨领代表齐聚一堂。大会上,陈嘉庚当选主席,庄西言任副主席,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站在台上,声音虽不洪亮却字字千钧:“华侨乃中国之国民,救国乃吾人天职!凡我侨胞,无论贫富,皆应尽一份力,献一份心,助祖国渡过难关!”
(图片来源:华侨博物院) 此后,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为核心,掀起了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热潮。他亲自前往南洋各地募捐,足迹遍布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国的大小侨社,哪怕遭遇误解与阻力,也始终不曾退缩。在他的感召下,南洋华侨纷纷解囊,仅1939年至1940年,南侨总会便募集捐款超4亿元法币,还组织了3200多名华侨机工回国服务,他们冒着生命危险,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火、物资,用血肉之躯筑起“抗战生命线”。庄西言则始终坚定支持陈嘉庚的工作,他利用自己在印尼侨界的影响力,动员当地华侨商户捐款捐物,还多次协助陈嘉庚协调侨团关系,为南侨总会的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两人虽分工不同,却始终目标一致:用侨力为祖国撑起一片天。 1940年,为实地了解祖国抗战情况,陈嘉庚不顾年高体弱,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启程回国。他先到重庆,后又毅然前往延安——在当时的环境下,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决定。在延安,他看到边区军民团结一心、艰苦奋斗的景象,看到共产党人廉洁奉公、与民众同甘共苦的作风,深受触动。离开时,他将带来的慰问物资悉数分发,还特意留下钱款,叮嘱用于改善边区军民的生活。回到南洋后,他在侨胞中如实宣传延安见闻,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不实宣传,让更多华侨看到了祖国抗战的希望。而此时,庄西言也在印尼继续为抗战奔走,他组织华侨开展义卖、义演,甚至动员家人捐出首饰,用实际行动响应陈嘉庚的号召。 抗战胜利后,陈嘉庚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。他继续投身祖国建设与教育事业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他毅然选择回国定居,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,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。1961年8月12日,陈嘉庚在厦门逝世,享年88岁。临终前,他仍牵挂着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的发展,留下遗嘱将剩余财产全部捐给教育事业。他的葬礼极尽哀荣,党和国家领导人、海内外华侨代表、学校师生纷纷前来送别,灵柩从北京运往厦门时,沿途群众自发沿街站立,含泪目送这位“华侨旗帜”魂归故土。 如今,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,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。他用实业积累财富,却不为一己之私,而是将其化作教育救国的基石、支援抗战的力量;他与庄西言等侨领携手,跨越地域与党派的界限,凝聚起千万华侨的爱国之心,诠释了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深刻内涵。这种爱国精神,早已超越了时代与地域——它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,是富裕之后反哺家国的赤诚,是无论走多远都不忘根脉的坚守。 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我们更应读懂陈嘉庚精神的意义。它告诉我们,爱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具体的行动:可以是立足岗位的兢兢业业,可以是面对困难的迎难而上,可以是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正如闽南歌谣所唱:“番薯藤爬过海,根须还连着故土的脉。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陈嘉庚与庄西言等侨领用一生践行的爱国精神,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,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。 |
Copyright 2014 FJNJNEWS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南靖县建设路360号
办公电话:0596-6036936 E-mail:fjzznjxww@126.com 举报电话:0596-6036936 举报邮箱:njtvnews@126.com
闽ICP备14015578号-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113420035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5120210063
主办:中共南靖县委 主管:中共南靖县委宣传部 承办:南靖县融媒体中心